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专题内容  >  聚焦2019兰州市两会  >  连线民生
代表委员就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19-02-25 06:40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刘明德

  中国兰州网2月25日消息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社会稳;农民富,则天下安。

  对于兰州市广大农村和农民而言,尤其对郊县还未脱贫的农民来说,要过上更加富足和幸福的好日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是最大的希望。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当前农业急需发展、农村急需改善、农民急需扶持等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或有效解决,着增加了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预期,让我们看到了农村迎来加速发展的春天,广大农民也感知到过上美好生活已越来越近。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应对各种奉献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然而由于目前兰州市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不少地方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还需持续不断用力。

  在市第十六届人大会三次会议上,张伟文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突出乡村振兴,紧盯“三农”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要求,建诤言献良策。

  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建设有“盼头”乡村

  2018年,兰州市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92亿元,落实市级财政专项资金7.17亿元,各帮扶单位累计争取帮扶项目1831项、资金7.2亿元,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221个,皋兰县和七里河区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永登和榆中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2%。

  而在今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则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点。政府报告提出明确任务,实现永登和榆中两县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健全防范返贫预警机制,强化脱贫人口跟踪扶持,有效控制返贫发生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高度关注边缘贫困人口,扩大帮扶覆盖面。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做强特色扶贫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打好可持续脱贫硬仗,着力建设有‘盼头’的乡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珊说,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长效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第三产业,扶持培育一批“扶贫车间”,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可持续脱贫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彻底消除“空壳村”。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积极推进就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性扶贫、贫困残疾人脱贫、扶贫扶志八大行动,兜住兜牢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底线。继续开展“三区帮三县”“百企帮百村”等扶贫协作活动,推动天津市宁河区、东丽区、宝坻区帮扶三县项目落地实施。榆中和永登要全面做好迎接国家和省上贫困退出验收各项工作,对标对表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做到专人负责、专项落实、拉条挂账、落实责任、整改到位,对工作推进不力、完不成任务的坚决予以问责。

  对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市人大代表、永登县县长杨平结合该县实际说,永登将围绕全省全市十大特色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做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链条化,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全面进步。围绕民生,深入实施一批惠民富民项目,彻底解决老百姓最紧迫、最紧需、最紧缺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市人大代表、皋兰县县长杜宁让结合该县实际表示,要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富民增收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让皋兰的农业更有特色,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市农工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市健康扶贫工作的提案》建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对接,方便农村贫困群众就医;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强化村医“乡聘村用”等措施,充实基层医疗机构专业队伍力量;加大健康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积极开展远程医疗,切实解决农民“有病看不起”的问题。

  尤其要做实做细健康扶贫帮扶,积极组织市县专家深入基层,指导督促提高“一人一策”工作质量,帮助乡村医务人员有效落实“一人一策”帮扶措施,及时提供“送医上门、送人就医”服务,优先为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管理,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对行动不便且病情需要向上转诊的贫困户,由乡级医疗机构提供“送人就医”,提供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报服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建设有“看头”乡村

  2018年,兰州市改造农村危房4544户,改造卫生厕所2万户,建成农村公路628公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厕所革命”等行动,实施重点工程营造林12.3万亩,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5个,基础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助推全市农村环境改善。

  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事关农村发展、更系农民居住条件。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专项治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50个。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民宿客栈、采摘篱园、特色农庄,培育扩大“黄河奇峡·花漾什川文化旅游节”“中国玫瑰之乡·兰州玫瑰节”等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要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硬仗,着力建设有‘看头’的乡村。”李明珊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兰州市将大力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大行动”,加快建设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民风淳的美丽乡村。具体来说,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引导扶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确保今明两年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万户,到明年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乡镇、建制村公厕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着重抓好农村生活垃圾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染治理。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垃圾收运模式,着力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等现象。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着力整治农村河塘沟渠,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美丽乡村示范行动。从今年开始,按照“保护原有风貌、避免大拆大建、不搞百村一面”要求,每村投入1000万元,每年高标准打造5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抓点带面、连线成片,构建城关兰山片区、七里河石佛沟景区片带等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围绕如何推进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农工党及多名政协委员建议,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多点探索,片带推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转变观念,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方式转变。把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紧密衔接、统筹推进、同频共振,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由点状、碎片化向重点区域连片整治转变、治理方式由以“治”为主,向“治、用、保”相结合转变、治理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工作重点要由集中清理陈年垃圾,转向长效保洁机制、垃圾处理设施、农膜回收等重难点问题。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乡村环境治理资金难题。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面源防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为主攻方向,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人居环境改善中。

  三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废弃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引导各地积极引进创新型环保企业,充分利用尾菜、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循环利用资源,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技术与模式,积极发展与环境治理有关的有机肥生产、循环经济及生态种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切实解决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垃圾处理、农膜回收利用等难题。

  四是完善农村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农村环境保洁配套经费,做到环境管护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有设施、有考核。建立公益设施共管共享机制,在所有行政村组建村级公益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全面开展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解决公益性设施“管护难”问题。探索多元化经费分担机制,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中,执行依据治理效果支付运行费用的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建设有“奔头”乡村

  2018年,兰州市积极落实5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10个省级示范园区和8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抓好榆兴国家级田园综合体、20个休闲农业园区和农庄建设,引进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3家,认定示范性合作社61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1家,创建和改造提升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旅游示范村12个,全年累计接待乡村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亿多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8元、增长9.4%。

  做优做精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助力农村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的坚强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市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百合、中药材、高原夏菜5万亩,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着力培育“股份农民”。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和标准化建设,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继续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构建电商农产品经营标准化体系。

  “要打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硬仗,着力建设有‘奔头’的乡村”。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部署,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发展、集群化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思路,加快发展高原夏菜、玫瑰、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九区十带”特色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农村电商等新经济新业态,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产业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永登、榆中、皋兰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县区到乡镇电商物流通行率达到80%,乡镇到村物流通行率达到40%。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扶持壮大“三变”产业和“三变”承接经营主体,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户增资配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撬动农户闲散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三变”改革。支持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兴阶段,现代农业已成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就推进兰州市农业产业发展,政协委员白本文建议,利用现代农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生产,转变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配套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及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为发展现代农业搭建标准化示范和生产带动的科技平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硬件设施的科技创新,学习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只有将这些先进技术吸收、引进、再消化、再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现有温室结构,才能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支撑。

  加快种植模式创新,为最大化的提高农民增产增收,首先要推进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品种和品质认证的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其次将现代化育苗技术与工厂化培育相结合;三是利用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新型水果产业;四是将设施内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绿色种植进行生态耦合,实现生态安全、生产养殖和有机农作物产品的多赢和可持续发展。

  加大高新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先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二是利用专用生产资料,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绿色健康食品;三是积极探索利用分子态植物定向提取技术,运用现代先进生物科技,做好“农+工”的文章,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交易等环节应用,进一步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农业规模化之路。

  七里河团吕斐斌代表建议,成立农业产业化集团,把兰州市的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和本地相关企业吸纳进来,整体打包使用政府扶持资金,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结合全市旅游文化发展,打造农产品销售一条街,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争取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资金。组织兰州市农业企业考察外地农业产业发展,进而做大做强本土特色农业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兰州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杨晟途)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刘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