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5-21 07:26 稿源: 兰州日报   编辑:刘明德

壮丽三十载 与关爱同行

——兰州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实

  中国兰州网5月21日消息 有一种力量助你成就梦想;有一种关爱与你风雨同行。 1988年6月,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兰州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三十年,中国残疾人事业蓬勃有为;三十年,我市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残疾人政策性扶持、多渠道就业、精准康复联动、文体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绩和亮点。三十年来,市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政策性扶持构建残疾人兜底保障网

  “过去的五年,是兰州市残疾人事业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残疾人受益面最大、获得感最强的五年。”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孔令利说。早在市十三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要求。紧接着,《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兰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支撑性文件由市政府印发实施,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形成。

  同时,与之配套的《保障残疾人住房工作计划》、《兰州市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就学补助办法》、《兰州市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实施方案》、《兰州市残疾人(7-18岁)康复训练项目实施办法》等文件也陆续出台,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各项配套措施日益完善。这一系列文件传达到残工委各部门和各县区,一项项实打实的富民政策迅速落地,成为了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的“新引擎”。教育、民政、卫生、地税、房产、公安多个系统普遍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指标考核内容,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现了量化考核,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残疾人医疗、住房保障不断改进提升,为残疾人构建了一张贴心、便捷、完善的兜底保障网。

  多渠道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显成效

  5月17日,在皋兰县福利包装厂,23名残疾人正在流水线上紧张的作业。不远处,护理员和安全员在时刻巡视,提醒和告诫着残疾人们要安全生产。在这个有58名职工的厂子里,残疾职工就有23人,而且每名残疾人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被残疾朋友亲切地称为“能挣钱的养老院”。

  市残联扶贫就业处负责人吴建忠说,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就业渠道先天性狭窄,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岗位、按比例安置、自主创业和扶贫基地就业。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资金扶持、优先租赁场所等措施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帮助6436名残疾人就业。新建了扶贫基地18个,辐射带动134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同时,吴建忠还告诉记者,按照最近的残疾人事业规划,我市将为残疾人打通就业渠道,逐年提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到2020年,各级政府残工委主要成员单位至少安置1名残疾人,未达到残疾人就业比例的单位,要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当然,要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在社会立得住、站得稳,就必须要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为此,我市先后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3个,举办网商、特色种养殖、修理等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等各类残疾人培训班67期,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能力。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优先租赁场所等措施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帮助6436名残疾人就业,其中按比例就业1178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398人次,个体从业980人,农村就业1270人,公益性岗位及其它就业2600人;新建扶贫基地18个,辐射带动134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盲人按摩服务机构18个,为12家盲人按摩机构进行了星级挂牌,解决盲人就业190人,盲人按摩培训340人次。

  动态化管服多部门构建精准康复联动机制

  健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根本,这对残疾人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康复与预防,就是残疾人圆梦健康最得力的手段。今年20岁的罗敏文因为小时候感冒发烧失去了听力,是听力一级残疾人,后来到兰州聋儿语训中心接受治疗。几年后,他与正常孩子一样上小学、上高中,如今是咸阳师范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爱好绘画的他专门报考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因为成绩突出获得了各项奖励。“我感觉到全社会应该更多地宣传残疾预防知识,让本不应该残疾的孩子接受更早的康复治疗,减少残疾家庭的痛苦,减轻社会的负担。”罗敏文说。

  “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确定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工作,明确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要达到80%以上的目标。而罗敏文只是众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中的个例,也是我市精准康复工作中受益的残疾人之一。近年来,我市制定并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5万人次残疾人享受系列化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1%,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95.48%。

  《市残联2019年助残救助实施方案》中要求,要保质保量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托养补贴、助盲就业脱贫项目,为听力、脑瘫、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实施康复训练或手术25例,为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210例;为有托养需求的2311名一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和1个托养机构给予补贴,扶持建设4家规范化的盲人按摩集中就业机构。

  “今年我市的目标是康复服务率达到70%以上。”市残联康复处负责人滕汉云说。在此目标的基础上,我市各级残联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资源共享优势共用的联动机制,强化精准康复的制度机制建设,着手制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康复等制度,完善康复机构认定和考核机制,搭建残疾精准康复救助绿色通道。

  滕汉云告诉记者,从2017年开始,市残联开展了残疾人专项调查和动态更新大数据建设,将65915人及1131个村(社区)的信息数据登记录入市残疾人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并实现动态管理,全面掌握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同时,全市还新建了8个街道“阳光之家”,10个社区日间照料站,2221个居家服务点,12家示范性社区(村)康复站,覆盖全市5万余名残疾人。目前,我市制定并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5万人次残疾人享受系列化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1%,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95.48%。

  示范化建设残疾人文体事业结硕果

  5月15日,全市残疾人书画摄影展在兰州美术馆开展,现场展出了全市众多残疾人画家创作的优秀作品,每幅摄影和书画作品都表达了残疾人的艺术情怀,展示了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画展现场,一些残疾人书画家还进行了现场创作,残疾人书法家赵长稳用右脚现场写字,让参观者们大开眼界,赢得了热烈掌声。别看她是缺失双上肢的残疾人,但她经过刻苦的练习,如今用脚写得一笔好书法,曾在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展示。“她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范。”城关区残联理事长温兆军如是评价。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10万名城乡残疾人提供群众性体育和文化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精彩生活。特别是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开展经常性、常态化和便捷式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兰州市“特奥运动会”“关爱自闭症儿童”“残疾人文化周”系列活动,残疾人征文、朗诵、书画、摄影活动丰富多彩,为10万名城乡残疾人提供群众性体育和文化服务,基层文艺精品节目、交流汇演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享受精彩生活。

  市残联宣文处负责人张康生

  介绍,我市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创建“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40个,建立残疾人艺术培养基地6个,发放《兰州市残疾人素质教育读本》2万余册,6名残疾人演员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代表国家赴40多个国家参加演出。开办绘画、舞蹈、书法培训班50余期,培训残疾人3万多名。推荐500多幅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参加了全省、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各类奖项66个。五年来,市残疾人体育人才库不断充实提高,选拔培养了100多名优异运动员,为省上选送了2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冬奥会集训并代表国家队参加各类比赛。在全国举行的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4枚、7枚银牌、9枚铜牌,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在世界重大残疾人运动竞技场上,也有兰州残疾人运动员的身影,代表中国参赛的兰州籍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15枚、铜牌3枚,红古区残疾人运动员连浩代表国家队在残奥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中多次荣获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最值得肯定的是,兰州残疾人就业、文体、托养、康复和社区建设等6个方面的工作西部领先。先后获得国家各部委的充分肯定。”张康生说。近年来,兰州市残联分别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蝉联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残疾人艺术汇演第一名,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体育人才。2015年,中国残联确定我市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城关区张掖路等10个社区先后被中国残联、甘肃省残联授予特奥工作示范社区称号。

  同时,市残联还创建兰州自己的残疾人服务品牌,成功举办了五届“残疾人相亲联谊会”、四届“残疾人歌手电视大奖赛”、两届“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书画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展”,有效丰富了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方位倡导扶残助残环境大改善

  正是因为多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努力,最近几年是残疾人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的几年。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无论是居住区还是城市道路,或者是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无障碍家庭改造深入到更多的残疾人家庭,累计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40户。

  与此同时,志愿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文化助残等公益活动踊跃开展,成立助残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助残联络站(点),注册登记人数达到7万人,建成了稳定的志愿者助残队伍。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出台了《关于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助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加大对社会助残组织的扶持力度;广泛组织发动63支助残团队上万人次志愿者为孤残困群体开展了关爱自闭症、“牵着蜗牛去散步”、“心之言,手之语”高校手语大赛等公益活动200余场次,受众群体达3万余人,社会助残扶残氛围日益浓厚。

  目前全市持证残疾人73686人,残疾人通过办证、用证进而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大幅提升。而各级残联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了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的社会知晓率,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制观念。同时,市残联还加强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维权工作者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组织人大执法检查、政府专项督查、政协工作视察、残工委定期检查等有效机制,各项残疾人优惠扶助政策有效落实,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0个,为586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咨询、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协调市交警支队,为149名残疾人专用机动车驾驶员办理了尾号限行免于处罚的相关手续,方便了他们的出行,化解了矛盾。畅通信访渠道,全市累计办理来电1000余个、来信130余件、来访1500余人(次),办结率达98%,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精准化施策全面提升残疾人幸福感

  孔令利说,今后五年,我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让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兰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大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康复全覆盖、出行无障碍,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与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小康社会。

  而要是实现这一目标,市残联初步提出了实现五个率先,提供六个精准化服务、打造标准化服务、立体化推进就业、体系化阵地建设、多元化社会帮扶。

  特别是六个精准化服务,精准评估、精准保障、精准助学、精准托养、精准维权、精准家庭无障碍改造。通过精准评估,加快残疾人大数据建设,强化主动发现,围绕残疾人个性化服务需求组织开展政策评估、专业评估和综合性评估,确定对残疾人的帮扶内容和帮扶方式,逐步实现帮扶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动态更新;通过精准保障,提高残疾人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水平,缓解生活困难和因病致贫残疾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实现病有所医;通过精准助学,针对不能到校的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制定个性化送教上门方案,推进普通中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接受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学生,打造残疾人高等教育无障碍通道;通过精准托养,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通过精准维权,提高残疾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维权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奔小康的良好法治环境。通过精准家庭无障碍改造,包括卫生间、厨房以及配发现代化电子产品等涉及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需求一户,改造一户”,服务率达到100%,满足残疾人居家生活个性化需求。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砥砺奋进。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兰州这方美丽热土上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兰州残联人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扶危助残,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交出满意的答卷。

稿源:兰州日报   编辑:刘明德